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蚂蚁上树”竟被译为正爬树的蚂蚁 餐厅菜单现“神翻译” 看了谁敢吃?》。
看了新闻正文,是扬州某个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叫做“啄木鸟”的团队,在当地走访一家餐馆时,发现了这个所谓的“神翻译”,也就是把“蚂蚁上树”翻译成了“Ants climbing trees”(正在爬树的蚂蚁),这个团队觉得很荒唐,怀疑这家饭店是用的机器翻译。
我看了这个翻译,真的不像是机器翻译,如果是机器翻译,那大概会比较生硬,翻译成“Ants climb up trees”这样的,而不太可能翻译成“Ants climbing trees”这样简洁而又充满动感的名词。
我想起十几年前去一家饭店,在菜单上第一次看到“蚂蚁上树”这个菜,吓了一跳,还点了这个菜,后来发现是所谓的“肉末粉丝”。
可见“蚂蚁上树”这个菜名很生动,老外看不懂,我们中国人很多也看不懂,但看不懂不代表就不好。人家外国人来中国,往往更愿意接受原汁原味的中国词语和含义,这就和我们中国人去外地旅游时的那种好奇心一样。
如果说非要把“蚂蚁上树”翻译成这个团队所建议的“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辛辣肉末粉丝)”,那为什么不把中文菜名也改为“辛辣肉末粉丝”呢?
相反,我倒觉得人家饭店原来的英文翻译非常生动、非常到位,反倒是这个大学生团队提供的翻译非常拖沓、非常生硬。
所以,大学生去做翻译方面的公益,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毕竟翻译水平和经验都很有限,容易闹出笑话。
我进而在想,这类出现在市场经济中的术语,是否真的需要有关部门去“规范”?如果说饭店的菜名怎么翻,都要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那也太可怕了。
饭店作为一种企业形式,在翻译自己的内容方面,只要不出现极端的不良内容,我想是应该有自己的自由度的。
这就好比专业翻译公司在做不同翻译客户的稿件时,会发现每家公司的要求都不一样。哪怕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公司,他们对同一个句子的翻译风格要求也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公司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取向,没必要符合某一种“标准”或“规范”。
当然,这里说不需要“规范”,不代表可以糊翻一通。真的有错的地方,哪还是应该避免的,但矫枉过正,甚至把好的改成不好的,实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