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翻译不了解,以为翻译就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尤其是的一些翻译客户,自以为懂一些英语,就把翻译这项工作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这种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国内翻译价格的过于低廉,从而间接阻止了优秀人才进入翻译行业,形成恶性循环。
而部分译员自己也过于强调翻译本身,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对稿件的背景资料和语境的思考和调查能力。具体来说,这涉及到译者的知识面、逻辑思维以及信息检索能力。
有些译员,不知道是责任心不足,懒于去思考和研究,还是逻辑思维不够,经常在翻译中犯一些背景资料和语境上的错误。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在校对一个印度厨师的成绩单时,发现译者把Viva翻译成了北京一家软件公司的产品名称,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其实稍加检索,就会发现它的意思是答辩。
另一个例子就涉及到更多,不仅是背景资料,还有对特定术语内涵的理解。一位译者把“Inquiry”翻译成了“垂询”,单独来看,这可能没什么问题。但这里的语境是说公民可以向某个政府部门询问一些事项。“垂询”是一种敬称,指的是上级对下级,一般是商家的谦词,而政府对公民没必要这样谦虚,所以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直译成“询问”才是最恰当的。
还有像公司名称或产品名称的创译,就需要进行更多方面的思考和检索。比如,德国净水器“Brita”被翻译成了“碧然德”,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个好的翻译。没错,它的内涵很符合“德国净水器”这个背景,但其发音很像中文里的一句脏话,尤其是在某些汉语方言中,两者的发音几乎完全相同。这一点显然被译者和客户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就是要考虑更大范畴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