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尔盖茨的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翻译文章,题目叫《比尔·盖茨:我在中国与一罐屎同台亮相》,这个标题看得我直想笑,文章下方评论里不少读者也觉得比尔盖茨太幽默了。
实际上我知道比尔盖茨退休后一直在研究大便方面的事,而且他这次演讲也是在讲一个非常严肃,可以说人命攸关的事情,他带一罐屎上台也绝非是为了幽默或者恶搞,只是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可是这个标题翻译得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我第一个感觉甚至怀疑比尔盖茨被译员耍了。
后来我看了下英文原标题是“I shared the stage with a beaker of poop in China”,直译过来就是“我在中国和一罐屎分享舞台”,也并没有恶搞的感觉。根据我多年的校对经验,我能想象译员为什么会选择把“share the stage”翻译成“同台亮相”:在中文世界里虽然也有“分享舞台”或者“共享舞台”这个说法,但显然不如“同台亮相”更有文采、更加通顺——“文采”和“通顺”在翻译世界里往往是被当做“忠实”以外的最高标准。
可这个译法的致命问题就在于,“同台亮相”是在“一罐屎”放在了一起,前者过于一本正经,后者又过于通俗,这反差实在太大,很容易给人恶搞的感觉,它更像是来自周星驰的某部喜剧电影,而非一次严肃演讲,所以这个翻译严重偏离了比尔盖茨及其演讲主题的初衷。
在这里译员只考虑到了翻译本身,而忽视了更大范畴的文化和语境问题。这其实在翻译实践中是很常见的,作为译员,我们的思维都很容易受到两件事的限制:一个是原文,一个是“翻译思维”。
原文自不必说,我们都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能想当然,不能天马行空;至于这里说的“翻译思维”,是指我们很容易受到“翻译”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比如一些翻译的常规做法,翻译的原则,“信达雅”等等。
可是现实中的翻译实践往往是超出原文和“信达雅”这样的翻译思维的;或者说,即便“同台亮相”这个词单看很“雅”很得体,符合“信达雅”的原则,但放在这个标题里是一点也不“雅”,一点也不得体。
拿比尔盖茨的这个演讲标题举例,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这次演讲者不是外国人,而是一个中国的知名企业家,比如雷军,那么小米的公众号会发这样一个标题吗:《雷军:我与一罐屎同台亮相》?绝无可能!除非雷军脑袋被门夹了。
如果演讲者是雷军,这篇推送的标题只可能是类似于这样的:
雷军:我带了一罐大便上台演讲
或者稍微夸张惊悚一点:
大便!雷军带它上台演讲
甚至压根就不提“大便”:
观众惊呼:雷军这次演讲竟然带了它
……
这样的标题虽然为了吸引眼球而有些夸张的成分,但绝不会到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步。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也是用了一些比较正常的标题,比如“新浪财经”的:《比尔盖茨带一罐便便宣讲“厕所革命”:放心,有盖子》。
看来比尔盖茨真应该找一个中文专家来帮他把关一下翻译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