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说一个故事,说马克吐温不喜欢听废话,有一次去教堂,原本打算捐30美元,结果神父演讲10分钟时,马克吐温不耐烦,只想捐10美元,后来神父磨叽了30分钟,马克吐温不但一分钱没捐,反正拿走10美元。
这个例子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反映出马克吐温的某种个性,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人都应该是有好恶的。人若无好恶,我不能想象这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说他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这当然又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奇怪的是,我所喜欢的优秀的人,也都是好恶分明的。
好恶分明,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西方教育很重视这一点,相反,国内的教育似乎从小倾向于培养说好话的孩子。
可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又会怎样?成为道德癖?沦为伪君子?甚至成天活在自欺欺人里?我看都是有可能的。
生活中也有看起来没什么好恶的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讨好型人格,压抑着自己的本心;另一种大概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伪君子了,心里明明厌恶某个人,还要装作喜欢的样子。后一种我尤其难做到,这样的人大概适合演戏。
相比现实生活中,在网络中掩饰好恶可能轻松很多。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看到,某人说了一段什么话,写了一篇什么文章,明明是空洞无物、废话连篇甚至胡说八道,仍然会有不少人给他/她点赞。
然而,生活已经如此不易,如果在网上也要戴一副面具,未免太累。再者,连在网上也有这样违心,会否丧失好恶的能力?不过还是有更多人选择“直抒胸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网上会有那么多所谓的喷子、键盘侠,屁大点事也要上纲上线,义愤填膺。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行为都太极端。即便是在网上,我也只想做自己。像我这样的人应该也有很多,在一些好的平台上随处可见,比如知乎、虎扑、懂球帝乃至哔哩哔哩等等(至于相对的坏的平台,我还是不点名了)。
这也是我关闭博客评论的一个原因,我实在不想去看那些可有可无的评论,无论是攻击还是赞美。不能说真实的评论没有,只是太少,不值得花时间筛选了。
有感而发,随手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