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偷天换日》:译名失误和等不到的高潮

最近刷电影又刷到一部译名比较奇葩的电影,这部电影本身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你被译名先入为主了,最后肯定是失望。我在豆瓣上就看到不少失望的观影者,肯定跟译名脱不了干系。

电影一开始就点明主题,是一帮盗贼在偷黄金,后续发展也始终围绕黄金展开。一开始的手法是把楼板炸个洞,让装满黄金的箱子掉下来,这确实很开脑洞。但联想到电影名“偷天换日”,你会想当然地觉得跟终极剧情相比,这只是小菜一碟。 继续阅读“电影《偷天换日》:译名失误和等不到的高潮”

“美国往事”这个译名真差

这两天重新看了《美国往事》,说是“重看”也不确切,我大概是在几年前看过它的一些片段,以至于对这部电影既陌生又熟悉,完全不知道讲了啥。很可能是看电影的过程中睡着了。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超过9分,可是它的中文译名实在是让我一度提不起兴趣来。

这次看完特意查了下英文原名,竟然就是“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所以直译成“美国往事”似乎无可厚非,要怪只能怪原名不好。

可真的是这样吗? 继续阅读““美国往事”这个译名真差”

名称翻译有多少忽悠成分?

最近打开联想的Thinkpad,看到电脑启动时出现的“Lenovo”,就经常想起前段时间做的一个翻译,觉得不值。

话说那天一个认识不久的人来找我,说是请我帮他朋友翻译一个公司名称。我当然也乐意帮忙,三下五除二提供了几个选项,并且一一附加了说明。可是对方来拿译稿的时候,却满腹狐疑,怪我“没有直译”。 继续阅读“名称翻译有多少忽悠成分?”

谷大白话的崛起和职业翻译的困境

谷大白话最近掀起了一些翻译上的风波,好像是说他发布的一些视频翻译其实不是他本人翻译的,但是署的是他自己的名字。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也不感兴趣。

关于谷大白话,虽然他似乎只是业余做翻译,但我还是挺欣赏他的。恕我孤陋寡闻,我也是前几天偶尔看到一个采访,才知道有这么个知名翻译爱好者。采访中谷大白话说中国的电影公司引进外国电影时,字幕翻译得太差,这是因为国内电影公司对翻译质量不重视,觉得观众能看懂就行。 继续阅读“谷大白话的崛起和职业翻译的困境”

Lexus中文译名为何从凌志改为雷克萨斯?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有关汽车品牌“Lexus”中文翻译的讨论,有人对其中文译名从“凌志”改为“雷克萨斯”非常不满,甚至因为这个品牌属于日本丰田,而把这件事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说这有辱华嫌疑,放着好好的中文译名不用,非要搞音译。

具体是不是辱华我没有特意去了解,但是仅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很可笑很幼稚。相反,“雷克萨斯”是比“凌志”更好的译名。 继续阅读“Lexus中文译名为何从凌志改为雷克萨斯?”

创译:有时候不翻译才是最好的翻译

Hankook Slogan

公司名称、产品名称或公司口号的创译不像一般的翻译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双关语、谐音、负面联想等等,这其中有一个因素存在问题,都会影响翻译客户的选择,包括可能选择放弃翻译。

作为一家翻译公司或者一个译员,诚恳地向客户表明其中存在的隐患,才是最负责任的做法;否则很容易出现我之前在《译员对背景资料和语境的思考和调查能力》一文中提到过的,把一个国外品牌翻译成一句骂人的话。 继续阅读“创译:有时候不翻译才是最好的翻译”

和一罐屎“同台亮相”,比尔盖茨被翻译耍了?

最近比尔盖茨的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翻译文章,题目叫《比尔·盖茨:我在中国与一罐屎同台亮相》,这个标题看得我直想笑,文章下方评论里不少读者也觉得比尔盖茨太幽默了。

实际上我知道比尔盖茨退休后一直在研究大便方面的事,而且他这次演讲也是在讲一个非常严肃,可以说人命攸关的事情,他带一罐屎上台也绝非是为了幽默或者恶搞,只是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可是这个标题翻译得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我第一个感觉甚至怀疑比尔盖茨被译员耍了。 继续阅读“和一罐屎“同台亮相”,比尔盖茨被翻译耍了?”

锵锵三人行节目名:名称翻译中英语的无奈

作为凤凰卫视曾经的王牌节目,锵锵三人行仍然停留在无数忠实观众的记忆中,尽管它已经停播。说起“锵锵三人行”的英文译名,我记得有一次在节目背景板上看到“Wentao’s Talk Show”的英文字样,可惜现在找不到了——不过也可能是我记错了,也许它是“文涛拍案”的英文译名。总之网上能找到的官方翻译是“Behind the Headlines with Wen Tao”。

锵锵三人行的英文名称只能在背景板显示一半,内涵却远不及中文节目名称。
锵锵三人行的英文名称只能在背景板显示一半,内涵却远不及中文节目名称。

不管是哪一种翻译,都和“锵锵三人行”这个原名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在名称翻译中很常见,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没必要一定直译。这里我不想评判其中英文名称孰优孰劣。毕竟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也经常以主持人的姓名命名,意思简单明了,所以把“锵锵三人行”翻译成“Behind the Headlines with Wen Tao”也是迎合外国人的这种命名习惯。

但如果我们稍微对比一下这个节目的中文和英文名称,就会发现,其中文名称的内涵显然要远远大于英文名称。 继续阅读“锵锵三人行节目名:名称翻译中英语的无奈”

浅谈Google的中文译名:谷歌还是龙飞?

前段时间传言谷歌要重返中国市场,有网友扒出百度CEO李彦宏在2014年说过的一段话,他批评Google的中文译名“谷歌”不接地气:“Google中文名是谷歌,寓意是丰收之歌,谷歌觉得中国人丰收了就高兴。但是事实上,真正中国上网的人不太在意丰收不丰收的。”

李彦宏说这话的逻辑很搞笑,谷歌高层再傻,也不至于把大多数中国人或者它的目标用户想象成农民。只有农民才会为丰收而高兴地唱起歌,普通人怎么可能这么做?李彦宏还真是脑路清奇。

下面说说我对Google中文译名的个人看法。现在据说Google要为中国市场定制一个搜索引擎,项目名称叫做“Dragonfly”。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蜻蜓”,但我想Google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因为其中包含“Dragon”这个词,也就是“龙”,它是中国人的图腾和象征。 继续阅读“浅谈Google的中文译名:谷歌还是龙飞?”

Facebook翻译成脸书还是脸谱比较好?

Facebook在中国有两种翻译,一个叫“脸谱”,是中国大陆的翻译;一个叫“脸书”,是港台那边的翻译。这两种都是正确的译法,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脸书”这个翻译,原因有以下几点。 继续阅读“Facebook翻译成脸书还是脸谱比较好?”

翻译中的“信”和“意义对等”

“意义对等”是我想出来的词,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有这样的翻译术语。不管怎么样,我发现这个概念在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要。

对于翻译,一般我们讲“信达雅”,但其实这是很宽泛的概念,具体标准随着项目和客户的不同都会变得不一样。但其中的“信”确实是很重要,可以说适用于所有翻译项目。

但怎么个“信”法,对什么“信”?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继续阅读“翻译中的“信”和“意义对等””

俄罗斯世界杯球场中国企业广告语翻译之弊

蒙牛世界杯广告

这两天看了几场2018俄罗斯世界杯球赛,发现果真像白岩松说的:中国除了足球队没去,其他都去了。球场上好几个中国广告。

其中最搞笑的是蒙牛,不仅广告语是中文的,连“蒙牛”这个商标名也是中文的。

联想到有新闻说,这届俄罗斯世界杯,中国企业是欧洲企业的广告接盘侠,好多原本应该属于欧洲公司的广告合作由于俄罗斯和欧洲关系紧张而黄掉了,都被中国企业接了过去。 继续阅读“俄罗斯世界杯球场中国企业广告语翻译之弊”

姜文电影英译名泄露的电影真相

姜文新片邪不压正海报

前段时间看姜文受访十三邀,其中提到新片《邪不压正》不采用电影原名侠隐的原因,包括说会让人联想到阿炳。

不过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Hidden Man”(直译为“隐者”)还是泄露了原先的电影名称,或者说是原著小说的名字。

我顺便查了下姜文历来电影的英文译名,发现很有意思,其中部分译名甚至让我恍然大悟,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 继续阅读“姜文电影英译名泄露的电影真相”

“知行合一”怎么翻译才最符合其深刻含义?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对我很有启发。“知行合一”的内涵很深,并不止于字面的意思或者平常人们的理解,即所谓的“知”和“行”要结合,不能只是光说不练。所以,翻译“知行合一”,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它,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比如说,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也就是说,你大脑里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思维活动是可以通过脑电波检测到的,是大脑里的化学反应。相比来说,脑死亡的大脑虽然也在运行,但没有思维活动,也就检测不到相应的脑电波,也就没办法“行”了。

前段时间从“得到”里听到的一个音频,里面提到根据心理学最新研究,人脑作出一个决定比人们自己认为的还要提前,人的大脑会对每个决定进行解释,而这个解释的过程就是我们所意识到的决策过程。对此,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比如说你喜欢一个人,第一眼看他/她就顺眼,他/她说话动作你都喜欢,你大约是一见钟情了,可还觉得心里没底,总想用理智去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他/她,于是去发现他/她的优点,自己给自己编造出一堆理由来。 继续阅读““知行合一”怎么翻译才最符合其深刻含义?”

电影《边境风云》英文译名探究

前两天看了早就想看的《边境风云》,后来一查,导演居然就是《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今天还想再看一遍,却没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只看了个开头。

影片开头显示其英文译名是“Lethal hostage”,反译过来就是“致命人质”,让人想起外片《致命魔术》和《绝命毒师》。

不过后两者的英文原名却都和“致命”或“绝命”毫无关系。《致命魔术》的英文原名是“The Prestige”,直译是“声望”的意思,符合很多美国电影名称的简洁取向;而《绝命毒师》的英文原名“Breaking Bad”则很晦涩,经查连很多老外也搞不懂,其源自美国方言,乃是开车俗语,大概就是“改行正道”的意思,词典中却有“超越罪恶”的含义,不知又是哪位同仁主观臆断的结果。 继续阅读“电影《边境风云》英文译名探究”

高端人工翻译:特朗普和奥巴马的推特哪个更高端?

提起高端人工翻译,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涉及到不同的翻译领域,也多少有差异。就拿法律翻译来说,那当然是懂中英文法律专业用语的法律专家,可以称为是最高端的法律人工翻译了。

但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法律等翻译领域涉及到太多约定俗成的说法,机械性比较强,以后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会比较快被机器翻译取代

而创造性翻译,即创译,是不太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工智能最多只能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比如来了一段原文,先用机器检索一下有没有类似的文档以前被翻译过,如果有的话,在进行创译的时候,要避免出现雷同;或者别人的翻译,也可以拿来作为一种参考,这种参考不是抄袭,只是一种灵感的启发。但最终的翻译结果一定是由人脑决定的。

上面提到的这些可能就是未来高端人工翻译的部分景象。下面结合最近的两个热点来具体谈谈。 继续阅读“高端人工翻译:特朗普和奥巴马的推特哪个更高端?”

自由职业者:越是创意类工作,越要做好精力管理

工作十年,我养成了一个陋习,就是疏忽了精力的分配和管理。

原因一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翻译公司,做的是那种很机械的流水线式的翻译工作——也就是时间紧,工作量大,最重要的是对质量要求不高,这也是国内翻译公司的常态。

这就造成,时间管理很重要,但精力管理不重要。因为公司逼着你在很累的时候还继续翻译。

第一份工作对人的影响当然是很大的。

原因二是,我在做自由职业之前,企事业单位无法克服的工作流程和模式——不论你今天状态怎么样,不论你今天想怎么分配自己的工作,领导给你安排任务了,你必须硬着头皮干。

这两个因素在我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后,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

首先,由于我现在从事的不仅仅是翻译工作,还有网站本地化、SEO、创译等方面的创意性工作,这些工作光靠耗时间是不能保证质量的,所以精力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通过这些工作,我能想象到,你让一个艺术家在疲惫的状态下,是无法完成优秀的作品的。王羲之那天如果不是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又怎么可能写得出《兰亭序》?

其次,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而且我自信自己的自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我不需要别人来时刻监督我工作,别人的监督对我来说不仅多余,而且还会造成负面效果,导致精力的无端损耗。只要你给我足够的钱,只要我不讨厌手边的工作,一切就没问题。

由于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着充分的把控力(当然偶尔也会因为没安排好项目而有些失控,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我能够根据自己的状态、时间安排和精力情况将工作的安排最优化。

当然这种最优化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也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优化的。

比如我最近做的一个网站本地化/SEO项目,原来我是喜欢一气呵成。自以为尽量一次性做完,这样能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做完后又能全身心投入到其他项目中,从而保持高效工作。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错了。这个项目对创意要求较高,也就对精力要求较高。一次性做完,很难保证后半程自己精力能跟得上。精力跟不上的结果就是容易出错,当然我从2009年开始做网站,有这么多年的网站SEO经验,出错倒还不太可能,但影响工作质量是有可能的。

另外,即使我勉强维持自己的精力,保证高质高效完成工作,但完成后由于精力损耗严重,无法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其他项目中,所以从整体来看,工作效率并不算高。

所以我现在是分时间分步骤,把这个项目进行切割,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现时间分配均匀化的同时,也保证了精力的均匀化和可持续性。

当然我能够实现良好精力管理的前提,还是国外公司在时间上给予的宽裕度。这一点不仅是对自由职业者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很大保证。

另外,要想做好精力管理,首先也要锻炼好的身体,没有好的身体,又何来充沛的精力,没有充沛的精力,精力管理也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一点自由职业者很容易疏忽,我自己也不例外,还需要加强。当然,自由职业者在这方面也有优势,就是可以灵活地安排锻炼身体的时间。

译谈:广告营销文案中的enjoy翻译成乐享、纵享、尽享还是享受?

在市场、广告、营销类翻译稿件中,“enjoy”是一个高频词汇。原先我经常翻译成“享受”,或者稍微润色一下变成“尽享”。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又想到“纵享”这个词。

其实意思也都差不多,只是适用于不同题材中。

比如,翻译几个或者十几个单词的广告语,用“尽享”或“纵享”肯定是比“享受”要好。

一方面,广告语都很短,惜字如金,所以尽可能利用好每个字,从这一点来说,“尽享”和“纵享”比“享受”起到更多的强调作用。

另一方面,从语音上来说,“尽享”或“纵享”听起来似乎比“享受”更顺耳一些,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平常广告语都是这么说的,所以听起来更自然一些。

但是在一般的营销类稿件中,单纯地翻译成“享受“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

……

提起营销文案,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有华丽丽的词汇,我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就拿我自己来说,看到那些华而不实的词汇,第一个念头是逃避。

现在讲究的是平民化的、朴实的语言,所以你看现在很多广告语,就跟平常说话一样,没有刻意地去用一些文绉绉的词汇,这样反而能够深入人心。

就比如前段时间看到的薛之谦的肯德基冰咖啡广告,广告语很朴实,什么“人生是个冷笑话”,“肯德基K-Coffee现磨冰咖啡,冷冷滴上市”。

广告语翻译

当时我就想,这要是从肯德基的英文广告语翻译成这样,很可能不被采纳。在某些“华丽至上”的人看来,这样的语言太过平淡,怎么能显示出肯德基产品的高大上呢?

可是当时我看完就在朋友圈说,这样的平民化语言更能深入人心。

当然,这支广告的文案平实,但创意和演绎并不一般。所以整支广告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而语言的平实也不代表就不好,有句广告语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

你玩“华丽”,玩“文字游戏”,玩得不好其实就是在玩观众。观众没有那么多脑细胞和耐心去揣测你的“双关语”,去了解你浮夸语言背后的实际产品质量。

……

后来做校对的时候,又遇到有人把“enjoy”翻译成“乐享”,当时我就感觉这个词好像是来自哪个广告,应该是移动或者哪个电信运营商的4G广告。

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译法,相比“尽享”和“纵享”,“乐享”好像有点浮夸过头了,而且本质上也不是什么好的说法。

“尽享”和“纵享”都表示尽情(纵情)地享受,这样的诠释/意译是有意义的,而“乐享”(快乐地享受)给人的感觉就是废话、累赘,难道还能“痛苦地享受”?这样的诠释没什么意义。

不过作为翻译译审,如果没有客观的错误,我一般选择尊重原译,所以这样的词汇我没有改动。

但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更倾向于“尽享”、“纵享”或“享受”,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享受”。

因为对“enjoy”来说,“享受”就是最贴切的译法,无需再行引申;再者,我们平常生活中,也都是这么说话,哪有说其他那三个词的?那样说话人家会觉得你有病。

PS:畅享也不错,畅享XX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