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节目名:名称翻译中英语的无奈

作为凤凰卫视曾经的王牌节目,锵锵三人行仍然停留在无数忠实观众的记忆中,尽管它已经停播。说起“锵锵三人行”的英文译名,我记得有一次在节目背景板上看到“Wentao’s Talk Show”的英文字样,可惜现在找不到了——不过也可能是我记错了,也许它是“文涛拍案”的英文译名。总之网上能找到的官方翻译是“Behind the Headlines with Wen Tao”。

锵锵三人行的英文名称只能在背景板显示一半,内涵却远不及中文节目名称。
锵锵三人行的英文名称只能在背景板显示一半,内涵却远不及中文节目名称。

不管是哪一种翻译,都和“锵锵三人行”这个原名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在名称翻译中很常见,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没必要一定直译。这里我不想评判其中英文名称孰优孰劣。毕竟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也经常以主持人的姓名命名,意思简单明了,所以把“锵锵三人行”翻译成“Behind the Headlines with Wen Tao”也是迎合外国人的这种命名习惯。

但如果我们稍微对比一下这个节目的中文和英文名称,就会发现,其中文名称的内涵显然要远远大于英文名称。 继续阅读“锵锵三人行节目名:名称翻译中英语的无奈”

语言表达啰嗦化背后的合理性

前些天写文对中英文做了一些对比,结合翻译中的感受,得出中文啰嗦化趋向的结论。但最近听“得到”里面一个音频,多少扭转了我的这种看法。

这个音频的标题叫做《怎样传递信息最有效》,其中举了一个非洲部落通过敲鼓传递信息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把简单的信息啰嗦化,比如把“别害怕”敲成“把你的心从嗓子眼放回原处,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现在把它放回原处”这么啰嗦的句子,也就是故意造成大量信息冗余。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啰嗦”和“重复”加深受众的印象,并避免潜在的误解。这一点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比中也能明显看出来。 继续阅读“语言表达啰嗦化背后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