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blog about Huai’an city

人到了一个新地方,都是新奇的,好像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都不一样。哪怕是故地重游。

一年前回到淮安市,那时已经阔别四五年。这座城市变化比较大,原来画在图纸上的一些建筑已经矗立在那里。住处附近的街道也变得热闹的多。一些故人热情欢迎我回来,也有故人冷眼相待,大约是因为我们早无利益关系,可是为什么在我走后一直还保持联系,回来了却不理了,真是人心叵测啊。类似的情况在我当年跳槽去南京时也发生过,就是本来好好的,真在一个城市了反而冷淡了,所以我都习惯了。所以多换换城市,能自动筛选掉假朋友。

不管怎样,我还是以新奇的眼光看待着这里发生的一切。但这种新奇感就像恋爱的新鲜感,不知什么时候就几乎消失殆尽,以至于没有了继续探索的动力。

好在在我还处于新奇期的时候,有感于我曾经工作过的淮安政府英文网站停滞不前,作用依然极其有限,我建新站的热情被触发起来,一口气写了好几篇关于淮安的英文文章,发表在一个主题英文博客上。

后来生活趋于固定,新奇感褪去,也就没了更新文章的灵感了。

不过尽管文章数量和域名年龄远不及淮安政府网站,也偶有一些访客来访,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要知道我几乎没有推广过这个网站,以至于我自己都快把它遗忘,连网站空间都是趁着去年的黑色星期五买的,仅仅花了一美元。

今天在此推荐一下,有兴趣的可以访问,关于淮安的英文博客:All things about Huai’an City

 

淮安印象2017

淮安里运河
早晨的里运河

上次写了淮安是座什么样的城市,很多人读过。但那已是过去的淮安。

这几年淮安的变化不小。原来文中提到的那个大圆球早就被拆除了,那地方现在变成了一个转盘,但是印象中路边有围栏,步行过马路还是不太方便。

在我有限的视野看来,淮安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

一是有轨电车的开通。淮安的有轨电车虽然慢了点,但总算是有公共交通连接了老城区和开发区以及楚州,并且夜间也照常运行。要知道淮安的公交车晚上是不运营的。所以有轨电车很重要。

但是这个有轨电车也有争议。我听到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妨碍交通”,这话出自出租车司机之口,当时我坐在车上,前面发生了堵车,司机说有了电车,这很常见。但我自己开车却没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也许是因为我不常去老城区吧。翔宇大道这一块,红绿灯多了点,但路面开阔,没怎么受到有轨电车的影响。

再一个就是有些人觉得有轨电车的人力成本较高,因为每个路口都始终要有安全人员监督,否则容易出事故。但我觉得这也是没办法,毕竟淮安还建不了地铁。

所以,综上所述,有轨电车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变化是生态新城。这一块是淮安市政府新的办公所在地,自然也带动了周边房价的上涨,包括绿地、金奥等等,周边还在陆续盖别的小区。过去一两年内,附近房价有些暴涨,但入住率至今也并不高。大多数人买房都是为了小孩能上个好学校,但附近的好学校容量有限,现在是僧多粥少。

除了生态新城,由于淮安老城区拆迁不分房的政策,很多人也在经济开发区买房,带动了这一块的发展,多多少少也推动了房价。

但这一大块的房价,将来会如何发展,谁也说不准。如果说入住率总是高不起来,附近教育资源又跟不上,除了靠近市政府又没有其他推动因素,高房价恐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毕竟淮安作为三四线小城市,房价动辄一两万,也是虚高了点。

说句题外话,让小孩上好学校固然无可厚非,可是个人觉得也并非必要条件。我见过不少有钱人家花很多钱供小孩上好学校,最后成绩也并不如人意。况且淮安本来的学习压力就很重,花重金供小孩上学也在无形之中给小孩和整个家庭带来精神压力。归根到底,还得靠小孩自己。

有的家长认为上好学校有助于培养好的行为习惯,结识好的人脉。这有一定道理,但也要辩证地看。好学校有钱家庭出身的孩子自然就多,会不会在各方面造成攀比心理?再者,总的来说有钱人素质较高,但为富不仁者也有的是,如果说学校里集中了一批纨绔子弟,又何谈好的行为习惯?另外相比大城市众多努力拼搏的中产阶级年轻人,小城市的中产阶级大多恐怕是追求安稳的富二代,那么这些好学校会不会因而缺少那么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呢?

第三个变化是市容的变化。原来我在政府网站工作时,总是看到有关“里运河风光带”的新闻,看照片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可能偶尔从实地路过,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现在里运河确实不错,干净、开阔、安静。

唯一的不足大概就是总会有人骑电动车和山地车从里运河旁边的小道上走,白天晚上都有,很影响别人散步,对小孩的安全也构成很大威胁。如果说你只是临时走一下,去河边钓个鱼,也未尝不可。但不少人是故意放着大路不走,把人行道当作车道走,这就说不过去了。

除了里运河,像文庙那一带的风景区,以及淮安古黄河湿地公园,也都弄得不错。

另外,提到不足,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热门区域外,淮安的很多地方仍然过于萧条。比如说,在生态新城和老城区之间的很多地方,明明附近有好几个小区,但是连个小饭店都开不起来。可见人口还是过于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而在经济开发区的大部分区域乃至生态新城这样的新城区,软环境仍然有待发展。

比如说想在附近吃碗面,都找不到一家像样的面馆,基本上都介于比较难吃和很难吃之间,服务也只能用差来形容,实在让人无语。比老城区是差远了。像样点的饭店、咖啡馆也几乎没有。

淮安印象3:人

在淮安四年,除了同事以外没认识什么人。不过也有几个,都是好人啊。略举几例:

一是修鞋匠老赵,初次认识大概是我去补鞋,他看我拿着《参考消息》,跟我聊起国际形势。不过当时他忙着给美女大妈们修鞋,等我几天后再去拿鞋的时候,他支支吾吾,估计是以为我不要了,另作他用了,也罢。

有时早上上班会路过他的修鞋摊,他一般都不在。不过后来还是有一些来往。有一次我早上5:30跟他去公园打羽毛球。他靠一条腿狂虐两条腿的我。他说他曾经获得江苏省残疾人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双打冠军,不过后来因为市体育局给的钱太少,就不再参加了。

老赵是个单身汉,不过每天那么多美女大姐大妈找他,也许艳福不浅。我还请他吃过饭,不过毕竟年龄差距在那,平时也没有什么交集,能聊的很少。跟他打过一次球后,我实在是起不来那么早。加上我后来搬了家,上下班都不再经过他的摊子,就没什么来往了。

二是修车师傅小赵。小赵在市政府西边的路上开了一家电动车修理店,有一次我去修车。他问我是哪的,说听口音是老乡。我说是洪泽的,他说难怪,他是楚州的,楚州跟洪泽的方言很像。

他跟我聊起市政府的人事(要不说淮安真是藏龙卧虎啊),他说某个副市长是他的远房亲戚,不过也没帮上他什么忙,他说不怪他,自己没什么文化,人家想帮也帮不了,让你去做秘书你能干吗?聊过天以后,他一直记得我,每次对我都很热情。以后我电动车换电瓶都找他,他还说两年后可以去他那边免费换新的。

不过两年后我人已经不在淮安,电动车也骑回老家,再没机会去他那儿换电瓶了。

三是室友小邢。邢是盐城人,为了大学女友来淮安工作。他的大学女友是网上认识的,在淮安上学,而他在泰州上学。他大学毕业后就来淮安找他女友,可不曾想女友家里不同意,要他买房他买不起,于是被蹬了。

于是他在淮安重新找了女友,也是在网上认识的。不过之前的女友还经常来找他,偶尔一起做个饭,过个夜之类的。

他在淮安一个什么单位工作,很闲,平时经常跟同事打打麻将什么的。这点挺好,比我当时的工作放松多了,大概因为不是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吧。

后来大概是前女友要结婚了,他就辞职了。跟我谈起这些事,他看起来很失落很迷茫,说不想留在淮安了,准备去上海找工作,有同学在那边。可是后来他发短信告诉我,他回盐城了。

四是门卫小Z。小Z很年轻,看起来不过20岁左右。应该是农村人,感觉很淳朴,平时笑嘻嘻的,跟其他那些人精门卫完全不同。我第一次去市政府就是他“接待”的,他不让我进,要我打电话让里面的人出来接。

我上班后,总能在门口遇到他值班,他跟我点头微笑。

大约一年后,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怎么好几天没有见到小Z了?这让我有些惊讶。因为在淮安这样的小城市,人员流动并不常见,特别是在市政府。以后我再也没见到小Z。

五是摊饼大妈。我不知道是该叫她大妈还是大奶。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上我都会去她的摊上买摊饼。最常见的是,我车子刚停下,同事秦就从后面嬉皮笑脸地过来了,说一句“哎呀,你也在啊”,然后两人一起等,一起拿了饼去上班。摊饼大妈也认识我们,看到我们就给我们一起摊饼,好让我们同时滚蛋。

不是所有我在淮安认识的人都这么淳朴。记得市政府南边有一家“茶社”,其实就是小吃店。规模和名气都还可以,有一个特色小吃甚至还成为本地X大美食。可是这家店的人都是一副势利眼的模样,说话态度也不好,我很少去。

淮安印象2:吃

曾经在淮安生活过大约四年的时间,如今离开这座城市也已经四年多。偶尔会想起在那里的生活。这样的次数虽然不多,有时却想记下来。

相比我在那里生活的时长,我对淮安的了解并不多。曾经有那么两三次,我骑着电动车漫无目的地在城里绕,最终却都是失望而归。没有什么值得欣赏或者进去的地方,千篇一律的马路和建筑;而且走着走着就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要么是近似于高速公路的宽阔大道,要么是布满沙尘的小路。

淮安是个小城市,大专院校也很少。最好的大学是淮阴师范学院,踢球的时候曾经进去过两次,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无非是楼房、树和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不普通的是校门口那条拥挤不堪的小吃街。这是我见过的所有大学门口中最热闹最繁忙也最长的小吃街了。

我第一次去这条小吃街,大概也是踢完球同事带我去的。这里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华面点王,提供各种包子、稀饭和辣汤,另外还有一家新开的饺子店味道不错,店里还提供卤菜,可以跟饺子一起吃。再有就是每天晚上路头的一个鱿鱼饼摊位,生意好到不行,每次去都得排队。五块钱一份的鱿鱼饼,除了鱿鱼和饼,还有洋葱等配料提鲜。

淮师离原来的市政府不远,我在市政府里上班的时候,常常抱怨周围没什么好吃的,也懒得往淮师跑。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淮安好吃的也不算少了。

市政府周围的本地面馆、饺子馆、川菜馆、陕西刀削面馆、早点包子铺、早点饼铺都很好吃,是我和山西同事老梁经常光顾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都会去那家本地的面馆。后来我每次吃完面胃都不舒服,怀疑他们用地沟油,才渐渐不去了。

相比之下,我现在所住的地方,好吃的东西却并没有多少。可以说几乎一家都没有。去年原来的公交停车场周围开了好多家小吃店,半年过去,一半都已经关门。说句不客气的,难吃到不能更难吃。如果走得稍远一点,到了南京理工大学的门口,有几家店味道还不错,但那里的店少于淮师门口,好吃的店也并不比淮安市政府周围多。

或许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淮安在吃方面确实有优势。即便是外地人开的店,在本地店的竞争下,做不好也很难立足吧。

跟淮安市政府网站正式拜拜

前两天淮安市政府办的刘主任打电话给我,很委婉地告诉我,淮安市政府网站外文版的工作由他们内部人员正式接手了,我坦然地说“早该如此”。

这件事确实是预料之中,自从政府网站前年八月份并入政府办,我已经又接着兼职了一年多。在此之前,我是2012年年初辞职,从那时算起,更是有好几年了。

提到淮安市政府网站英文版的工作,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无论是在职时还是离职后的兼职。这次他们接手,对我来说是一个解脱。

我维护英文版这几年,发布的信息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可能别人看我干得很轻松,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熟能生巧。我本来就在翻译公司干过,加上政府新闻和文件翻译的多了,说来说去就那些词汇。记得一开始另外一位同事往往做了半天时间都做不好的东西,我不到一小时就搞定了。后来则更快。

但说实话我翻译的量也并不算多,这就是我的心结所在。我这个人有个毛病,不喜欢做没有意义的事。以前给翻译公司或者企业做翻译也是,如果对方的稿件只是用来应付,对质量没什么要求,只要求单词别拼错,基本的语法别错就算完成,这样的稿子我也提不起什么兴趣。

至于说政府网站,并不是说它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不高。这部分工作由我自己来把控,包括筛选信息、翻译和发布,我不可能糊弄自己,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问题就在于,你翻译的那些东西有用吗?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翻译“有用、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个经济落后而且也没什么太多拿得出手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地级城市来说,这种内容很少。浏览几十条新闻却找不到一条合适的,这种情况几乎每个月每周都有。这就搞得我非常纠结。

有人也许觉得,你这也就太较真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找两条差不多的翻翻得了。我还真不是偷懒,可是你让我随便找两条应付,我实在是翻译不下去。你可能没做过翻译,更没翻译过政府官员的那些空话套话,翻译起来真叫个折磨。

不过对于有些译员来说,这可能就完全不是问题。我以前在翻译公司是见过坐一天全是在翻译不会走神的人的,我们都很佩服;而且我看目前淮安市政府网站的编译人员似乎也对翻译那类内容没有障碍。

我这里说这些真的不是要贬低任何人,这个跟每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真的不太适合干这个。

我理想中的政府网站,要么本身中文信息来源就非常丰富,有足够的可用的内容,包括投资、文化、旅游等等,那些翻译起来才带劲,一般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都能满足这个条件;另一种就是经济怎么样先不管,但是我有足够的人才、资金和领导支持来自己做采编,即便对于淮安这样的城市来说,也有不少老外,这些老外难道就没有对本地信息的需求?有,但是你没有满足他们,仅此而已。如果英文版有自己的采编团队,而不是严重依赖当地的党报,那么英文版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虽然年年获奖,但流量并不高)。

我看过一些在中国的老外自己做的博客类网站,他们会写一些关于本地的新闻和评论,他们的流量绝不比国内大多数政府英文网站低,这也证明了我的想法的可行性。

可是现实情况是,我看不到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有这样做的动力和可能性。对于他们来说,政府网站英文版即便不是个摆设,也基本就是中文版网站的翻版,主要功能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很自我,不太会去追求满足受众的需求。

我维护淮安市政府英文网站的另一个纠结的地方就是,一系列永远都得不到改正的网站技术性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浏览器兼容问题,改正方案每年都写,但永远都解决不了。这类问题在全国其他一些地级市政府网站也存在。可是这种问题别说在国外,就在国内都已经是老掉牙的问题,在商业性网站中早已不存在,在政府网站却莫名其妙地成为顽疾,对用户体验非常不利。

写了这么多都是在谈政府网站本身。说起淮安市的政府网站,我还是心存感激的,我感激那里的领导和同事给我的机会和信任,也怀念在那里的时光。我光是全职就干了三四年,是目前为止我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从我目前做自由职业来看,这也可能是我这辈子给某个单位工作的时间最长的一次。

淮安,这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淮安

初中,鼻窦炎的我被父亲带到淮安这座城市看病,顺便配了副眼镜,再也没摘下来。

见识了市中心的那个莫名其妙的“透明圆球”,那时候这个球刚刚落成。我们走过球下面的地下室,那里有网吧,有商场,有卖黄碟的,让我觉得这挺像个大城市。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去淮安。

我说我是淮安人,可是我离淮安是那么“遥远”。我们很少去淮安,而据说离南京更近的盱眙人更是如此。 继续阅读“淮安,这是个什么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