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书法有法》之捻管岂为偏道?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但认真练毛笔字也就这两三年的时间,一开始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得其法,更准确地说是太想当然,以为写字就跟画画差不多,照着描就行了,我想这也是很多甚至绝大多数书法练习者的误区。

一两年前,偶尔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到“侧锋”,我不明觉厉,由此找到黄简老师的教学视频。视频节奏很慢,但我仍然是一集一集地认真看,印象中至少是把第一季全部看完了,后面几季应该是挑着看的。没有一鼓作气地看完,是因为觉得要把学和练结合起来,先消化完第一季再说。谁知后来就一直没再看了。

黄简老师在一开始就反复强调“笔法”的概念,引经据典,我很信服,也是第一次知道有“笔法”这个东西。但黄老师强调摇腕,而且是每一笔都摇N遍腕,我实难认同,这绝非是古人写字的常态,因为太累了,而且非练习可以减轻。甚至我在相关QQ群里看到有人说每天用手腕悬水桶以练腕力,实在是误入歧途。



从那以后,我一直苦苦思索“笔法”究竟为何,并且在工作之余反复尝试各种写法,在此过程中,买的各种毛笔大概有100支之多。

这个初步探索的过程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除了自己思考、尝试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外,也购买或借阅了一些书籍,包括《问道王羲之》和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

可以说,“笔法”的存在是很多书家的共识,但究竟笔法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第一次读《书法有法》只觉得印证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猜想,包括要“捻管”(又称“转笔”),当然我的这个“猜想”也是结合网上其他一些专家的结论得出的,包括庄天明认为王羲之是“二指禅”等等。

读完后继续自己的探索,并且不断记录新的想法,自以为差不多形成了一套比较可靠的“笔法”方法论,包括使用不同毛笔写不同大小的字时,所应该采取的执笔和运笔方法等等。

有人可能会问,你自己探索都只是凭空臆想,毫无根据。我想不是这样,我虽然没有像孙晓云老师那样遍读古籍,但我是从一个书法初学者的角度来拿自己做试验。

我从小没有经过当前的书法教学体系的训练,差不多是一张白纸,但这在我的探索中反而成为我的一个优势。因为我坚信两点:1. 今人写字远不如古人(看不出来那也没办法了);2. 古人写字一定不像今人这么痛苦和别扭(何必呢)。

通过简单的重复对比,我能大致试出各种毛笔和执笔方法的优劣,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日渐完善,我自觉进步迅速,但仍面临一个最后的瓶颈。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瓶颈,只以为是练习不够的原因。

直到我不到半年前,闲来无事,再次翻阅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这次重读用英文的表达来说,就是击中了我。

我突然意识到,捻管只是表象(或者说是某种结果,而非源头),更重要的是要低坐。高坐是不可能捻管的,强行捻管很痛苦很别扭,这也是我当时练习书法的一个最后的瓶颈。我试了试孙晓云老师的研究成果,之前手部的别扭一扫而空,写字实在痛快。

这两个月,我看了孙晓云老师在香港的演讲视频,也查阅了一些网友对《书法有法》这本书评价。愈发钦佩孙晓云的见识和勇气,也很感谢她的指引。

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不知道自己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也不知道能对自己得出的那些不太成熟的结论坚持多久。

从春节前后到现在,我一直受到腱鞘炎的困扰,这和我之前探索笔法过程中的一些不当的写字方式有关,也和我的工作有很大关系。由此疏于练习,偶感郁闷。随意写作此文,盼与同道者互相支持鼓励,并以亲身案例声援孙晓云老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